一边是招生规模的 “高歌猛进”,一边是 “民办院校招不满”“被认作普通本科低配版” 的争议 —— 职业本科教育在扩容的同时,也面临着 “成长烦恼”。这些问题并非无解,找准定位、优化生态,才能让职业本科真正筑牢类型教育根基。
误区一:把职业本科当 “普通本科低配版”
“学的内容和普通本科差不多,就是多了几节实操课?” 这是不少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本科的误解,也导致部分院校陷入 “定位模糊” 的困境。有的职业本科院校照搬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,只是减少理论课时、增加实操环节,结果培养出的学生 “理论不如普通本科,实操不如高职专科”,陷入 “两头不靠” 的尴尬。
事实上,教育部早已明确职业本科的 “类型定位”:培养的是 “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”,核心是 “解决产业实际问题”。与普通本科相比,职业本科更聚焦 “特定职业岗位”,比如普通本科的 “机械工程” 专业侧重理论研究,而职业本科的 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” 专业则侧重 “智能机床的调试与优化”;与高职专科相比,职业本科更强调 “复杂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”,专科侧重 “会操作”,职业本科则侧重 “会改进、会创新”。
打破这一误区,关键在于强化 “职业性” 特征。安徽职业技术大学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注 “每个专业对应的核心岗位”,比如 “大数据工程技术” 专业对应 “数据分析师”“大数据平台运维工程师”,让学生和家长一目了然;课程设置上,要求每个专业至少有 60% 的课时与企业实际项目结合,避免 “理论空转”。
误区二: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 “冷热不均”
目前 87 所职业本科院校中,民办院校占比超 60%,但不少民办院校面临 “招生遇冷” 的问题。2023 年,某民办职业本科院校的 “电子商务” 专业计划招生 120 人,实际录取仅 83 人,而同期公办院校的同类专业则 “超额录取”。差距背后,是民办院校在资源、口碑上的短板:部分民办院校实训设备不足,校企合作资源有限,导致学生和家长 “不买账”。
破解 “冷热不均”,需要政策引导与院校发力双管齐下。从政策端看,山东、浙江等地已探索 “职业教育高考” 制度,将民办职业本科院校纳入 “统一招生平台”,并给予学费补贴;江苏则设立 “校企合作专项基金”,民办院校若与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专业,可获得最高 500 万元的资金支持。
从院校端看,民办院校正找准 “差异化赛道”。比如广东某民办职业本科院校聚焦 “养老服务工程技术” 专业,与当地 20 家养老机构共建实训基地,学生毕业可直接考取 “养老护理员高级证书”,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 96%,逐步打响 “特色口碑”;河南某民办院校则围绕 “乡村振兴”,开设 “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” 专业,培养会操作无人机、懂智能灌溉的 “新农人”,获得当地政府的重点扶持。
职业本科的 “成长烦恼”,本质上是 “类型教育” 与 “层次教育” 观念的碰撞。当院校不再纠结 “像不像普通本科”,而是聚焦 “能不能培养产业需要的人”;当社会不再用 “学历高低” 评判,而是用 “能力强弱” 衡量,职业本科才能真正走出误区,成为技能人才成长的 “沃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