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到 2035 年,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”——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》中的这句话,勾勒出职业本科教育的未来蓝图。不止是 “规模扩大”,更是 “价值升级”,未来的职业本科将从 “学历补充” 变为 “人才培养主力”,在 3 大方向上改写技能人才的命运。
方向一:对接 “制造强国”,成为高端技能人才 “蓄水池”
当前,我国正全力推进 “制造强国” 战略,新能源汽车、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缺口巨大。职业本科教育将成为这些产业的 “人才供给站”,预计到 2030 年,每年向重点产业输送超 50 万 “精工艺、懂创新、会管理” 的复合型人才。
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,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已开设 “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” 专业,课程涵盖电池管理系统开发、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调试等核心技术,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比亚迪、小鹏等企业的电池性能优化项目;安徽职业技术大学则围绕 “集成电路产业”,与长鑫存储共建 “芯片封装测试实训中心”,毕业生可直接胜任芯片封装工程师岗位,起薪超 8000 元。未来,这样的 “专业 - 产业” 精准对接将成为常态,职业本科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 “核心支撑”。
方向二:打通 “升学通道”,构建 “中职 - 高职 - 职业本科 - 专业硕士” 终身教育链
“中职生也能读硕士?” 这一曾经的 “不可能”,正在被职业本科教育变为现实。目前,深圳职业技术大学、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已试点开展 “职业本科 + 专业硕士” 贯通培养,学生在职业本科毕业后,可直接报考本校的 “电子信息”“机械” 等专业硕士,实现 “技能人才的学历跃升”。
更关键的是,“职业教育高考” 制度的完善,将让这条通道更顺畅。山东已率先实施 “职教高考”,考试内容分为 “文化素质 + 职业技能”,其中职业技能占比达 60%,中职生、高职生、企业技术工人都可报考职业本科,甚至在职人员也能通过 “学分银行” 将工作经验折算为学分,灵活攻读学历。未来,“从车间到课堂,从课堂到更高岗位” 的双向成长路径将全面打通,真正实现 “人人皆可成才,人人尽展其才”。
方向三:重塑 “社会认知”,让职业本科成为 “香饽饽”
过去,“职业教育 = 低学历” 的观念根深蒂固,而未来的职业本科将用 “硬实力” 改变这一认知。一方面,毕业生的 “就业质量” 将成为最好的 “名片”—— 数据显示,2023 年职业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 92.3%,其中 40% 进入国企、上市公司,20% 自主创业或进入研发岗位,这样的就业表现正在让更多家长和学生认可 “职业本科” 的价值。
另一方面,“技能认证” 与 “学历证书” 的 “双证融合” 将成为标配。职业本科学生毕业时,不仅能拿到学历证书,还能获得对应的 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(高级)”,比如 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” 专业毕业生可获得 “机械工程师(高级)” 证书,“大数据工程技术” 专业毕业生可获得 “数据分析师(高级)” 证书,这些证书在行业内的认可度远超普通本科的 “毕业证”,成为职业发展的 “硬通货”。
从 “扩容” 到 “提质”,从 “争议” 到 “认可”,职业本科教育正在书写中国职业教育的 “新篇章”。2035 年的教育强国图景中,职业本科将不再是 “备选”,而是与普通本科并行的 “主流教育类型”,为中国培养更多 “大国工匠”,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筑牢根基。